新華社廣州4月1日電 題:我們的改變,他們的成長——看見“星星的孩子”的光芒
新華社記者
2024年4月2日,是第十七個世界提高孤獨癥意識日。我國以“全生涯服務 全方位關愛”為口號,呼吁社會各方關注孤獨癥群體。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學界對孤獨癥研究給出新認知,學校對孤獨癥兒童教育有新探索,社會對孤獨癥群體的理解包容有新變化。
認知在刷新
“在全球領域,過去對孤獨癥兒童的干預,往往著力于讓他們成為普通人,適應為普通人打造的社會環境,我們應該認識到,世界應該為每個不同的群體創造適合他們成長的環境?!惫陋毎Y領域國際知名學者、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教授洛朗·莫頓2023年11月在廣東省孤獨癥康復教育協會年會上說,應以孤獨癥個體的優勢為本位,教學技術和干預目標必須與孤獨癥個體的興趣和優勢相契合,而非僅僅依照普通兒童的通用模式。
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呼吁從診斷、干預、就業等方面重新認識“星星的孩子”。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于洛迪表示,孤獨癥群體有其特有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他們的認知、學習和社交模式與普通人群有所不同。
廣東省孤獨癥康復教育協會會長樊越波表示,對于孤獨癥群體要用尊重的態度了解和接納。這個群體的能力被低估了,他們在社交上的困難影響了社會對其能力的判斷,其中部分人在記憶、數學、計算機、美術、音樂等方面有獨到的能力。她建議,為孤獨癥群體“量身定做”崗位,幫助他們充分發揮出潛能。
教育在深化
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小學部的孤獨癥學生小杜,二年級剛入校時無法適應學校生活。為了建立在學校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學校將他安排在110平方米的資源教室上課。這里裝飾得五顏六色,有各種感統設施和游戲教具,由受過特殊教育專門培訓的教師姜麗麗一對一給他上課。在姜麗麗的耐心教導下,小杜變得不再容易沖動,并將興趣愛好轉移到手工制作上面。從參與班級的美術課、體育課開始,小杜漸漸融入班級,三年級時,他回到班級和同學們一起上課。
在寬松包容理解的環境下,小杜一天天在進步,過去說話吐字不清,現在能夠拿著一束鮮花完整地朗誦一首詩歌。
廣州市少年宮融合教育部音樂課堂上的媽媽和孩子。(廣州市少年宮供圖)
在廣州市黃埔區會元學校,融合教育是學校的發展特色之一。學校除了為包括孤獨癥兒童在內的特需孩子提供資源教室等教育資源外,還有醫療團隊、駐校社工為老師、家庭提供專業指導,“醫—?!纭?融合教育平臺已經形成。
校長王健萍說,在這個平臺下,醫療主要提供專業指導,包括對特需兒童的評估和康復指導;學校主要整合各方資源,在校內及時聯系醫療指導、提供相應的課程幫助,給予家長資源支持;“社”則包括社區、社工和社會資源,讓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共同促進特需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記者采訪發現,在特殊教育學校,孤獨癥兒童占比往往是最大的。深圳市南山區龍苑學校是區內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孤獨癥譜系學生占比達80%。為幫助孤獨癥學生改進溝通交往方面的核心障礙,學校打造了“溝通與交往”的精品課程;為提升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的生命安全技能,學校還借助虛擬現實技術創新教學模式。
社會在行動
每個周末,在廣州市少年宮,包括孤獨癥兒童在內的特需孩子與普通孩子一起,在藝術的海洋里徜徉。他們有的拿起畫筆,有的彈奏樂器,有的參演戲劇,眼里同樣透出自信的光。
廣州市少年宮自1998年開辦全國第一個“特殊兒童美術實驗班”以來,為市內特殊兒童、困境兒童等提供超過2.4萬個融合教育免費公益學位,并成立“雨后彩虹”融合藝術團,以文藝展演和藝術展覽等方式,倡導特殊群體和社會大眾的融合。如今,每周有超過2000人次的特殊少年兒童來到廣州市少年宮,學習音樂、繪畫、舞蹈和戲劇等40多門藝術課程。
透過這扇窗口,更多的人關注并接納孤獨癥兒童。一名小學生家長王女士告訴記者,她特意讓孩子報名參加有特殊小朋友加入的活動,讓孩子從小就知道社會是多元的,每個生命個體都值得被愛被尊重。
廣州市少年宮“雨后彩虹”融合藝術團舞蹈排練現場。(廣州市少年宮供圖)
一些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也在為孤獨癥群體融入社會提供幫助。廣東慧靈庇護工場為孤獨癥群體提供就業幫扶,如開辦藝術工坊,教包括孤獨癥在內的心智障礙學員畫畫、串珠、陶藝、紙藝等,助力他們掌握一些職業技能。
“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極度專注,工作質量很高。他們做出來的產品得到不少企業的認可,我們獲得了長期訂單,比如環保袋、賀卡、陶藝等手工藝品非常受歡迎?!睆V東慧靈創始人孟維娜說。(記者鄭天虹、王浩明、李雙溪、孟含琪)